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(精选15篇)
在平平淡淡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,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,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,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。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对于清明节,唯一有印象的就是三四岁有跟着爷爷奶奶,家人亲戚去扫墓过,自此就再也没有去过了。每次清明时节我都心心年年地想回老家扫墓去,可最终都未果,父母做生意忙!我以为今年的清明节也与往年一般,但是没想到父亲居然圆了我一个小心愿:回老家扫墓去。
早晨七点左右便起了床,简单地洗漱完吃完早餐便出发了。去走山路,爬山,天气没有想象中的阴天,凉爽,却很热火朝天,大晴天。路有些狭窄崎岖,有些抖!看着周围的绿化,看着人家种植的茶叶,沿途中奶奶给我讲了以前父亲那时家里的生活条件,经过“千辛万苦”来到了墓地,以前看到山上的墓碑就会感到恐惧感,而现在墓碑就在我眼前,看到那些原本是红色的字体经过雨水冲刷也早已褪了色。大家忙活了起来,忙着摆祭品上香,当我拿着三炷香跪拜在地上时,嘴巴里祷告地念念有词,我相信他们会听到我的心声的。处在山中,环绕四周,蓝天白天青山绿树,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好!到点了,我们便下了山,下山时挺多斜坡的,还好可以借助树干的力量扶着,不然就会摔个狗啃屎。
到了山底,一起随同的家人们都累瘫了,有专车接送。几位叔叔开着车来载我们,却没想到人太多不够坐,只剩我和两个弟弟落单了。没有位置的我们只能徒步走回家,连老爸也坐着叔叔的顺丰车走了,路过时还不忘露出得瑟的笑容“抛弃我们”,当时真是好搞笑。
一次有意义的路途,收获了很多,我们应该去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,并将其发扬光大。清明节是后辈们对先辈的寄托与思念。
中秋节的月亮特别圆,特别美,我和爸爸、妈妈一起到院子里去赏月。
吃过晚饭,我们到院子里赏月。那个时候月亮还没有出来,我们一边说笑话一边吃月饼等月亮。到了八点多的样子,月亮渐渐地升起来了,这个时候的月亮是橘黄色的,有些昏黄模糊。过了一会儿,月亮慢慢升上了天空,像个又大又圆的大玉盘。月亮是那样的洁白,是那样的明亮,天空就像一块黑布,月亮在黑布里面显得更洁白更明亮。
每逢佳节倍思亲,我突然想起了李白的诗句: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在离家乡很远的叔叔阿姨们一定很想家吧,我对着月亮祈祷,祝福他们平安、幸福。
夜深了,我们睡觉了,我希望月亮能和我一起入梦。
今天,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,家家户户喜气洋洋,热热闹闹,呈现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。
到了晚上,我家做了一座丰盛的晚餐。有鸡、鱼、蛋等山珍海味,但是我最喜欢吃爸爸亲手做的盐水鸭和红烧鸡腿,我吃得津津有味,全家人一起庆祝今天这快乐的节日。
吃过晚饭,我们全家人坐在屋顶的平台上,观看着十五中秋节像圆盘的月亮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说笑笑,谈古论今,猜猜谜语,说说笑话,十分高兴。我一边吃月饼,一边喝水,感到今天的月饼比平时甜得多呀! 在这中秋的夜晚,让我想起在远方不能回家的人们,想起了在南方打工的二叔,祝愿他节日快乐。
今天中秋之夜的月亮特别圆,多么迷人呀!
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,端午节。这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。这一天,人们会插艾叶、吃粽子、赛龙舟举行很多活动。
今天我们也准备了一些食材,趁着家人休息,大家一起包粽子。首先把泡好的糯米、红豆、花生、蜜枣、葡萄干混到一起,搅拌均匀。然后拿出泡好的粽子叶,将一头窝成圆锥形,将馅料填满,再把粽子叶的另半面封住口,最后把粽子用绳子五花大绑。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了。看妈妈包了几个,我终于看出点门道,不禁也摩拳擦掌起来。我学着妈妈的样子,拿起粽子叶,卷成圆锥形,填入食材。这太简单了!包粽子也不过如此罢了。我说。呵!行啊。妈妈说,不过下面可就是包粽子的精髓了!精髓又怎样,看我的!我暗暗地想着。
我把余出的粽子叶围着小圆锥包起来,但不是这里漏,就是那里漏。包好后里面都没米了,我还吃什么呢!哈哈!刚才是谁说简单的?包不好了吧?妈妈说。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。还是我来教你,你可要看好了妈妈又教了我一次,这次我看出点了门道,试起来。经过反复操作,一个丑八怪诞生了。啊!原来包粽子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呀!我感叹道。
粽子煮好了,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,一边吃着香甜的粽子,一边看着精彩的赛龙舟,心里美滋滋的。过节真好啊!
适逢中秋之夜,我仰望天空,见一轮明月,但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。天空中有青云,如烟似雾,弥漫在月光下。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青云的红娘,牵与两者之间,淡淡的点上一圈,即不喧宾夺主,又有万娇姿态。
有人说:新月似芽,半月如瓢,圆月如西子之明眸。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,实为不妥,谚语有“八月十五云遮月”之说。云生月隐,神秘、迷离。
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善睐明眸,却独具情调。
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,听她讲那古老的传说;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。可是,这一切都化为一片柔和,银白的月光洒在我身上,这才是真实的接触,月的祝福。
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度这完美的中秋之夜,而我却更喜欢在静谧的夜晚,独自站在阳台,仰望天空,倾听月的歌声,享受“月中清露点朝夜”。
吃着香甜的月饼,我坐在阳台的椅子上,望着那皎洁的明月,我不由联想到了因为偷吃仙药而升天成仙,住在月宫中的嫦娥,不知她此刻还是否孤单?还有那一向为嫦娥捣药的可爱的小玉兔,真想飞到月宫去逗它玩。对了,还有吴刚,不知他砍了这么久,那棵桂花树被他砍倒了没……
秋天,是个嫩嫩的季节,鹅黄、火红的树叶一不细心就掉了;八月,是个浓浓的月份,桂花香中飘着欢乐的气氛。八月中秋,点缀着整个漫长而无生机的秋天,使秋天更具有魅力。
在这万千思绪中,我不禁有了一丝倦意,便起身回到屋中。我躺在床上,不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。在梦中,我又与家人围坐在桌旁,一齐说说笑笑,一家人其乐融融,我又笑了,笑的是那么美,那样甜……
当我看到人们津津有味地吃粽子,我便会想起端午节里赛龙舟,队员们团结一心的精神铭记在我心中。
有一年的端午节,听说泰晤士小镇里要举行龙舟赛,我便嚷嚷着让爸爸带我去看龙舟。
我站在桥上往下望,心里紧张而又兴奋,(.)这可是我第一次来看龙舟赛啊!
过了一会儿,龙舟赛开始了。鼓手们用力并有节奏地敲着大鼓,队员们随着鼓声有节奏地划着浆。龙舟在他们团结一心的努力下,乘风破浪,快速前进着。“加油,加油!”岸上,我们个个脸胀得通红,用自己的呐喊声为喜欢的队伍加油,加油声此起彼伏。
我在桥上发现了一艘落后的龙舟,那艘龙舟头部、尾巴和身体都是红色的`,好似裹了一团火焰似的,好不威风!这么威风的龙舟,为什么要比其他的龙舟慢呢?我高喊着:“加油!你们是最厉害的,一定不能落后!”他们好像听到了我的呐喊,比其他队伍更有节奏地划着他们手中的浆,嘴里还喊着整齐划一的口号。他们的龙舟至少比其它的龙舟快了一倍的速度。龙舟慢慢追上,超过了其它的龙舟,成为第二了。
马上就要到终点了,两艘龙舟都
准备好了最终的冲刺。“火焰”龙舟一鼓作气,龙头微微超过了排名第一的龙舟。岸上的我们欢呼了起来。
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节目,是它教会了我:只有和伙伴团结一心,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。我喜欢赛龙舟,喜欢端午节。
生活中,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。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,如:剪纸、陶瓷;我们有古老的民间艺术,如:戏剧、国画;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,端午节赛龙舟,元宵节闹花灯等等。今天,就让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吧!
农历五月初五,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,又称重五、端阳、端午节。早在周朝就有“五月五日,蓄兰而沐”的习俗。这天,家家户户吃粽子,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。人们在这天还要悬菖蒲、洒雄黄水、挂艾枝、喝雄黄酒,杀菌防病。传说端午节源于屈原。他是楚王的大臣,他倡导富国强兵,联齐抗秦,遭到反对,被流放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,屈原悲愤,写下了绝笔之作《怀沙》后,投汨罗江身亡。他死后,有人打捞他的身体,有人投饭团,后来怕饭团被蛟龙吞食,就用谝侗起饭团,投下汨罗江,这就成为今天的粽子。
我家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呢!因为要吃粽子,所以妈妈要包粽子。首先将糯米用硪栋成一个三角形,角要尖,然后放入3-4颗大红枣,用硪豆紧,系上五彩绳,一个粽子就做好了。妈妈一个个地做着,汗水无声的落着,终于,将粽子都做好了。接着就开始煮粽子,一般要煮一、两个小时才会又香又糯。粽子煮好了,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锅盖,阵阵粽香向我袭来,我尝了一口,啊多么美味的粽子啊!这是妈妈用辛劳的汗水为我制作的美食,我永远都不能忘怀。这就是我家的端午节!
七月,暑假开始了!酷热的阳光照着我们,照进心田,让心也温暖起来。这酷热的阳光引来了牛郎织女,七夕节就要来到了!
七夕节,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,一年只能相会一次,也只有一个七夕节。在七夕节的夜晚,许多人们在织衣服,来庆祝这美好的七夕节。农村的人们也攀上高梯,许下自己的愿望。一切都非常美好。就在这时,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只小鸟排成一队,组成了一座桥:鹊桥。我又看见了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的两岸。他们的眼神充满幸福,他们的脸,充满渴望,期盼。渐渐地,两人走上鹊桥,在桥的中央相会。鸟儿叽叽的叫着,好像在祝福牛郎织女,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,好像想推迟黎明的到来。牛郎织女仿佛插上了翅膀,在天空中相爱,让人陶醉,让人沉浸在充满阳光,鲜花与爱的家园里。
可惜,谁都阻挡不住清晨的到来。在离开的那一刻,牛郎紧紧地拉住织女的手,想留住这美好的一切,可这是没办法的。感人的一刻就要到来了,鸟儿仿佛非常珍惜这一切,知了仿佛在哭,连老天爷也流下了感动,大家多想挽回这一切啊!最让人激动的是,牛郎织女都不肯放手,宁愿牵手一起消失。
我也从这美好的梦中醒来,只望见繁星在空中闪烁。我心中也在祝福牛郎织女,期盼七夕节再一次到来,下次,我一定要在梦中留住牛郎与织女,让他们永不分开,幸福的过着生活,我更希望他们能下凡,与我一同生活。虽然这一切是不可能的可我依然有着这样的梦想。
每当春节来临,人们都要放鞭炮、福字、春联、千千结。我们家也不例外,每年的大年夜都要在大门上贴上福字。 福字现在解释是“幸福”,而过去则指“福气”“福运”。春节贴福字,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,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,干脆把福字倒贴过来,表示“幸福已倒”、福气已到”。 福字倒贴还有一则传说。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“福”字做暗记准备杀人,马皇后为了救那户贴倒了的人家,于是就把倒贴的“福”字说成“福到”的意思。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,一求吉利,二为纪念马皇后。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,图案有寿星;寿桃;鲤鱼跳龙门;五谷丰登;龙凤呈祥等。 记得去年春节快要到了,为了让家里更加漂亮,我决定在门上贴一个倒福。我先拿来一块干抹布,把门擦得一尘不染。接着,我拎来一桶水;一块毛巾,我拿起毛巾往水里蘸了蘸,把水洒到门中央,然后,我快速拿起福字倒着往洒水的地方一拍,倒福就贴好了。我得意洋洋了起来。不一会儿,我贴的倒福掉了下来。我想:用水贴倒福,水干了,吸力没有了,福字就掉下来了。于是,我想到了胶水。我认真地在红福字上涂上一层浆糊,又跑出去,小心翼翼地将福字贴在门上。倒福终于贴好了。
过春节了,孩子的脸上露出了春节特有的快乐,大人们一年的劳累得到了安抚,春节是多么重要的节日啊!
走在有浓郁春节气氛的大街上,到处张灯结彩,每棵树上挂满了大大的红灯笼,市场里熙熙攘攘的人群都穿着厚厚的棉袄,嘴和鼻子前有一丝白气慢慢的上升。市场里的人手里都提着年货、拿着鲜花、捧着桔子树、抱着娃娃,场面热闹极了,脸上都挂满春节到来的喜讯。
回到家里,邻居一家三口都在搞卫生,妈妈忙着对我说:“衬现在得闲,我们也开始打扫一下里屋吧!”我会意的点了一下头,妈妈给我一对乳胶手套和毛巾,接着我们俩就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。先抹门,后抹窗,不一会儿我和妈妈就把整个房子里屋外屋都打扫的一尘不染,这样更加能显示出新年新气象的习俗。
年三十早上我们要把去年所有的春联和福字都撕下来,贴上新买的,这叫除旧迎新。晚上,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年饭,在外打工的人也要会到家里,团年饭里会有很多菜肴,还有饭要多煮一些,留下一写剩饭过年,这样寓意年年有余,每年都有吃不完的饭。
年三十晚就是旧年的最后一个晚上,所有人都要守岁,不能睡觉除了小孩和老人,守到新年到来。早上我们一家大小就要去走亲戚,到亲戚家里拜年,当然亲戚来会来我家所以就要安排几天去亲戚家,还要有几天要待在家里招待亲戚朋友,春节之后还有元宵节,元宵节的主角就是汤圆了,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。
春节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民风民俗,春节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不可缺少的地位。
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……”听一曲苏轼的水调歌头,在这美妙的中秋佳节,我们全家人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。
晚上,大家都坐在一起,妈妈把精心准备的食物都拿出来,大家一边赏月一边品尝着美食。不过,明月还没见到,我们只好耐心地等待。一会儿,只见月亮像害羞的小女孩从去朵中悄悄地探出脸来,不一会儿,她渐渐地从云朵中走出来。月亮在这黑漆漆的夜晚,显得格外明亮动人。
中秋节在厦门,还有一种特殊的游戏,就是全家人围着圆桌一起博饼。按民间风俗,若谁博到状元,意谓着他来年的运气很好。要博饼,大家摆好东西,都围着桌子,由年迈的奶奶来决定谁是第一个开博的人。
轮到我,我双手捧着骰子,心里默念着:“一二三四五六,对堂。”“咣!”六粒骰子像小姑娘一样欢快地旋转着,“对堂!”妈妈大叫,所有人都盯着骰子。奶奶笑呵呵地把一个大柚子和一包红包移到我面前,我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,兴奋地看着柚子和红包,这是我第一次博到对堂,我压不住心里的兴奋,咯咯地笑得合不拢嘴。一轮一轮过去,我博到一个对堂、一个三红、三个二举、五个一秀,嘿!真不错。
今年的中秋之夜多愉快啊!希望将来的中秋节过得更高兴,更热闹!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……”杜牧所写的《清明》被人们千古流传,清明节是我国民族传统节日,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,清明节越来越被人重视,每到这时,人们都会回老家祭拜自己的亲人,这种习俗叫做“挂清”。又是一个清明节,我和家人一起到夹山给祖先“挂清”。
去夹山的路上,窗外大片大片的油菜花,像一块块金色的大地毯,让人赏心悦目。一树一树的桃花粉红粉红的,散发出一阵阵清香。望着美丽的春景,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,不禁想起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快乐情景。我静静坐在车上,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下来。
终于,我们到了盼望已久的老家,我们从车上拿出祭品,到山上祭拜亲人。我们先来到爷爷坟前,给爷爷放鞭炮、烧纸钱、磕头。听爸爸说:“爷爷在世的时候,全家的生活就靠爷爷一个人维持,爷爷勤劳而善良,是个值得尊敬的人。”我对爷爷的印象很模糊,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。但是我心中充满了对爷爷的敬佩之情,我将一串清明花条挂在爷爷坟前,恭敬地给爷爷磕了三个响头。
随后,我们来到奶奶坟前。一到,我的泪水止不住往下流。在我的记忆中,奶奶是多么地疼爱我,有好的总先留给我,有好玩的总先留给我。每时每刻,奶奶都在为我着想,视我为掌上明珠。奶奶去世后,我很伤心。我跪在奶奶坟前,心中呼唤着奶奶,默默对奶奶说:“奶奶,我们来看您来了,您开心吗?你放心,我长大了,懂事了,我一定听爸爸妈妈的话,不让他们担心。您也不用担心我们,我们都很好。希望您在那边过得也很好。”
天快黑了,我们依依不舍地下山了,我静静地坐在车上,望着窗外,心里充满淡淡的忧伤,多么想念逝去的亲人呀!清明节,真是一个让人感伤的节日。
我的家乡在温州,温州人就爱走南闯北,因此许多人因工作离乡。春节的来临,人们总会跨越广阔的土地,与家人团聚。
温州的春节也别有一番特色。腊八那天,家中必有一碗腊八粥,糯米,黑米,花生,白云豆,赤豆,莲子,米仁……五颜六色,香气扑鼻,让人垂涎欲滴。瞧,我妹接二连三地喝了好几碗。
腊八后,便是二十三,俗称小年。传说灶王爷要向上天禀报善恶,因此都要祭灶。
除夕前后,总是有许多人去捣年糕,象征“年年高”。捣年糕是很费力的,一边打一边翻,必须一气呵成。木榔头不能被黏住,不然就打僵了。打成大块年糕,然后切成长方形年糕,可以放上好几个月。
除夕时,门外贴上春联,加点红火。买些鞭炮,手上挥舞的棒状鞭炮、五十炮的条形鞭炮以及最便宜的落地炮。晚上还会吃分岁酒,用的都是传统的高脚碗,按老人们的说法,就是温州人追求的“圆,红,稳,余,吉,全”。还有一样与高脚碗相配的,便是胡萝卜,点缀起来,年味十足。饭前,便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刻——拜年。向长辈们拜年,还能获得一个大红包!
转眼间,便到了元宵节,这是第一个月圆之夜。吃上汤圆,挂上灯笼,走上大街,道上有颇多灯谜,家家张灯结彩,热闹非凡。
过了灯节勤劳的中国人像蒲公英,飞向世界各地。家乡春节总是让人回味无穷。
我们一家每到春节都会回老家,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,我们很可能回不了老家过年了。直到临近春节的时候,妈妈告诉我可以回家了,我高兴极了,马上就拉出箱子收拾行李。
除夕那天天还没亮,我们就起床了,我很困,但是心里很高兴,想着终于能回老家了,还有我那已经有半个月没见到的妹妹。天才刚亮,我们就出发了。回到老家,我刚按下门铃,妹妹就冲下来给我们开门,她兴奋地对我说:“哥哥!我今天帮助了爷爷贴春联啦!”那天晚上,我们一大家人(爸爸、妈妈、爷爷、奶奶、外公、外婆、妹妹和我)在一起吃团圆饭,大家说说笑笑,好热闹。晚饭过后,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看春晚,春晚节目非常精彩,里面有相声,小品,唱歌…..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品和相声了,里面都是让人哈哈大笑的情节。
春节到了,我和妹妹一起起床,穿上新衣服,和家里的长辈说新年好,长辈也会送我一个红包和一句祝福语。早餐过后,我们就去亲戚家拜年。来到亲戚家,我见到了好几个月不见的表哥,表姐,表妹和表弟。我还做了一个小活动,包括了两人三足、抢椅子、你比我猜及表演环节。我主持的时候,心里非常的紧张,当我说出了第一句话时,我感觉心脏跳得很快,后面就不觉得那么紧张了。有一次去亲戚家拜年的时候,我们拿出了小时候的照片来回忆以前的日子。我们还在那里拍了一张全家照片,我这时候才知道我们整个家族有这么多人。
我在这个春节里有很多收获,这个春节我过得很开心,很快乐。
今天是中秋节,也是春华秋实一年辛勤劳动结出丰收果实的季节。
早上,奶奶烧了一锅糖芋头。我吃了满满一碗,甜甜的,软软的。听老人们说,中秋佳节吃芋头能辟邪消灾。
中午,妈妈烧了一桌丰盛的菜,请了好多客人到我家来吃饭,欢庆和家,甜甜蜜蜜,欢聚一堂。
晚上,本来该是赏月的时候了,可是天公不作美,月亮全被乌云遮住了,失望、抱怨如一股寒流袭上我的心头。还好有甜美的月饼可以解馋。甜甜糯糯的月饼,吃到嘴里甜到心里,同时,这圆圆的月饼也象征着我们甜美圆满的生活。虽然今晚看不到月亮,多少有些遗憾,但是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,一边看着丰富的电视节目,一边吃着水果和月饼,这也是很幸福的事啊!
最盼望的是中秋节那天晚上,我们一家人可以坐在院子里赏月,桌上摆放着点心、月饼、茶等等,抬起头看着远方的月亮,很美很美。有时,奶奶会指着月亮,对我们讲嫦娥的故事,说:“很久以前,嫦娥的丈夫后羿带回两颗仙丹,告诉她在月圆之夜,一起服下,便可飞到月亮上去。可是后羿还未回来时,嫦娥不小心把两颗都吃了。于是,她只能带着小白兔飞到月亮上,小白兔也就变了月兔……”躺在奶奶的怀里听着听着,不知不觉就会睡着了!
好多年,没有回老家过中秋节了。可每当想起我的奶奶,想起儿时的伙伴,想起儿时的笑声欢语,想起那段“嫦娥奔月”的故事,想起家乡那甜甜的“三翻饼”,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。真可谓: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!
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!
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,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“年”的怪兽,头长触角,凶猛异常。“年”长年深居海底,每到除夕才爬上岸,吞食牲畜伤害人命。因此,每到除夕这天,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,以躲避“年”兽的伤害。有一年除夕,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。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,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,并劝他快上山躲避“年”兽,那老人捋髯笑道:“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,我一定把‘年’兽撵走。”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,乞讨老人笑而不语。 半夜时分,“年”兽闯进村。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:村东头老婆婆家,门贴大红纸,屋内烛火通明。“年”兽浑身一抖,怪叫了一声。将近门口时,院内突然传来“砰砰啪啪”的炸响声,“年”浑身战栗,再不敢往前凑了。原来,“年”最怕红色、火光和炸响。这时,婆婆的家门大开,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。“年”大惊失色,狼狈逃蹿了。第二天是正月初一,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。这时,老婆婆才恍然大悟,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。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,人们都知道了驱赶“年”兽的办法。(客家人的传说)从此每年除夕,家家贴红对联、燃放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、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,请关注微信账号:高考 gaokao010 ;高考作文 gaokaozuowen100 ;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!
爆竹;户户烛火通明、守更待岁。
大早,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。这风俗越传越广,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